居住空间、邻里交往与社会距离——基于CSS2011的城镇居民与农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当前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相互认同和接纳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界关于异质性群体融合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视角是考察两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目前国内关于城乡居民的社会距离研究多集中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工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城镇居民与农民两大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研究还未曾出现。由此,本文重点考察城镇居民与农民的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词首现于塔尔德《模仿法则;KLaW〇fImitati〇n)i1i,用来表征社会阶层之间的客观差异。齐美尔在自己的现代都市研究中赋予了社会距离以主观色彩,认为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屏障PI。波尔在齐美尔的基础上,明确定义了现今较多使用的(主观)社会距离,即主观社会距离作为群体之间观念差异的来源,它表示一个群体对其他群体的观点和看法'帕克在定义社会距离时,认为人和一般社会关系的理解和亲密程度与等级是可以测量的%最终使社会距离成为普遍运用的学术概念是鲍格达斯I他的社会距离量表通过考察行动主体与他者或群体交往的交往意愿1从而(本文共计5页)......[继续阅读本文]


编辑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路222号兰州大学齐云楼1002室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6008582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