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以前,受到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的现象,而多数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使农民增收成为农村实现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后,由于政府在人口流动方面的限制逐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流入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出现了“农民工”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32年间,农村转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从1980年的约2400万增长到2011年的约2.5亿。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人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不能转为城市市民,这种制度障碍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数量超过实际劳动力的需求量,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没有任何福利保障。中国城镇化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出务工人员所做出的努力,但他们劳动不仅没有获得平等的报酬,有时甚至产生一种“剥夺感”。因此,为了弥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农业部门所做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及其贡献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旨在矫正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的扭曲,实现城乡有序发展。 在西方,对劳动力价格扭曲因素的分析多集中于考察由于市场因素而引起的工资差异,Hatton和 Williamson(199(本文共计6页)......[继续阅读本文]


编辑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路222号兰州大学齐云楼1002室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6008582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