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女性收入对生育率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就业方式的视角


—、引言 马尔萨斯(1798)在两个多世纪前,首次把经济要素视为人口发展的核心因素,当人们收人增加时,人们会选择更早地结婚和生育更多的孩子,即在假设孩子为正常商品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递增函数,由此得出收人增长和人口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这个模型解释了之前的经济与人口的长期波动关系,但是收人与生育率正相关的机制被工业化逐渐逆转过来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和国民收人的增加,生育率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理论和事实相悖,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试图提出新的模型来解释生育率与收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家庭经济理论,生育率的高低取决于生育需求的收人效应与替代效应之间的权衡。贝克尔(1960)将人口、社会及经济因素纳人到生育决策框架之中,突出了子女质量和子女数量之间的区别,这就解释了当家庭对孩子质量的收人弹性大于孩子数量的收人弹性时,收人的增加可能会降低生育率吒进一步,Butz and Ward(1979)认为家庭经济活动会影响生育率,特别强调区分家庭中男性收人和女性收人、女性有工作和女性无工作对生育率的影响,由此构建B—W模型,(本文共计7页)......[继续阅读本文]


编辑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路222号兰州大学齐云楼1002室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6008582号-9